艾 叶:本品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性味苦、辛、温、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衄血,吐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i.et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英文及拉丁名为“Leaf of argyi womwood”和“Folium Artemisiae Argyi”。关于“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的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楚辞》有“萧艾于箧笥,谓惠芷而不香”。《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艾赋》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切脉)学的基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医学理论,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记载为数不多的几种药
1.2李时珍与蕲艾
其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也是名医,并著有《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全书涉及艾叶的论述有300余处,艾叶单方或以艾叶为主的方剂有164首,不仅辑录了前人应用艾叶的经验,而且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发展,并阐述了独特的见解:“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1.3 蕲艾道地说
中药材行业对道地药材的称谓,通常在药名前面冠以产地名称。 “艾”字前面冠以“蕲”字,表明蕲州出产的艾叶是道地药材。著名艾叶研究学者梅全喜先生在他的专著《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中,作出了全面、系统、准确的解答。同时,他还以自己和同道们的研究成果为“蕲艾道地说”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印证了历史上关于蕲艾道地说的记载。
蕲艾的古今产地状况及产地变迁
到了明代,艾叶的道地有了明显变化,蕲州所产艾叶逐渐以其质优效佳而为广大医药界所接受,蕲州也成为艾叶的道地产地。据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载:“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蕲州、明州。”“蕲州”,即今湖北省蕲春县。其后,《本草蒙荃》收载了“蕲州艾叶”图,并描述了当时对蕲艾的重视程度:“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道地产地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蕲艾”一名,他说:“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正是由于李时珍对蕲州艾叶的肯定,从而为蕲艾成为艾叶道地药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继李时珍之后的明清医家及本草医籍皆遵从时珍之说,十分重视和极为推崇蕲艾。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艾叶)生山谷田野,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
蕲艾,在明代不仅本草医籍记载,而且植物学、农学、杂学等书也有叙述,被誉为集16世纪以前古代农学大成的《群芳谱》亦有记载:“(艾叶)处处有之,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惟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相传蕲州白家山产。又置寸板上灸之,气彻于背,他山艾彻五分,阴艾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
清代仍推崇蕲州所产艾叶,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均载有“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艾为胜。”《本草易读》载:“处处有之,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得配本草》载:“产蕲州者为胜。”《植物名实图考》载:“今以蕲州产者良。” 蕲艾在清官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用于妇科疾病。大清一统志》云:“艾,蕲州出。”清《蕲州志》亦以“蕲州麒麟山者良”,并称“蕲州专产,莫良于艾”。甘肃《武威县志》也承认其地产艾叶“功亚于蕲艾”。 1953年时逸人著《中国药物学》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中药志》载:“药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 据《蕲州药志》介绍:蕲艾与普通艾在外观形态、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燃烧放热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蕲艾确有其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