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时珍那样,做一名好医生

来源:本文原载《健康报》    作者:admin
 公元1518年7月3日,古城蕲州,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

  这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宛如一轮旭日,照耀着华夏大地乃至整个世界。

  在我看来,让他名垂千古的丰碑,不仅仅是他的医圣宝典《本草纲目》,更有他救死扶伤、托起生命太阳的人间大爱。

  从1518至2018,医圣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在这个不平凡年份,我想起了医圣故里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中医,想起了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医圣李时珍治病救人的伟大精神。。

  他叫胡佳庆。从14岁开始,就踏上了只有白衣使者才真正知道有多曲折有多艰辛有多漫长的救死扶伤的道路。伤病者沉重痛苦的呻吟,新生儿离开母体时的啼叫……构成了他的与生死紧紧相连的生活内容。

  1956年,中学还未毕业的胡佳庆走上医务岗位,成了家乡三渡卫生所的一名少年卫生员。当时,因家经济底子薄,人民生活比较困难,乡下医疗条件差。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胡佳庆没有抱怨,工作积极性十分高涨。

  他没有忘记自己贫苦的出身。父亲胡启之解放前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做苦力,拼死拼活却不能养家糊口,受尽剥削和欺凌。母亲没日没夜地种田种地却常常以野菜和细糠充饥。他和弟弟面黄肌瘦,让饥饿、寒冷和疾病包围着,生命没有保障……

  他深知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发誓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去报答从黑暗中走过来的祖国母亲!

  1958年,胡佳庆被党组织送到卫校进修。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扛着背包来到离家十几里的白池卫生院,一干就是20个春秋。在那个贫困的地方,他与病人为友,以医院为家,白天下乡巡医,夜里挑灯勤钻医疗业务,积累临床经验,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次次艰难的跋涉,为他攻克文化关取得了条件,为提高医疗水平打下了基础。近十年中,他以千个浪头打不退的韧劲,硬是啃下了西医大学专科的主要课程。那至今置于案头床头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一堆堆如砖头般的医学著作,是他在医学道路上奋进的见证。那时,胡佳庆一个月才二十多元工资。为了购买业务书籍,他省吃俭用。他深知,挣脱贫困和疾病需要知识;而获取知识需要勇气,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奋斗总有成功日,登山总有极顶时。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学习和实践,他踏出了一条坎坷的通向成功的小道。他的医术提高了,他的病人笑了。一晃30多年过去了,胡佳庆当年背过医箱的地方,村民们对他的信任感一如既往。

  医术的提高使胡佳庆的工作更繁重。来就诊的病人,总是指名要他诊治。胡佳庆把压力变动力,把信任变力量。1967年,三渡、白池一带脑膜炎大流行。作为单位业务骨干,他将医药箱一背,下乡了,不论是烈日当空的响午,还是风疾雨骤的黑夜,疫情就是命令,临床就是战场,药箱就是武器!有时,他一天要跑二十几个大队。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练就了他特能吃苦的性格,加深了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1980年,38岁的胡佳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更高了。有人说,胡佳庆像一颗钉,在门诊部的岗位恪尽职守。有认说,胡佳庆像一位母亲,对待病人亲又亲。群众的眼睛最亮,众人的评价最高。

  1982年,胡佳庆随着一纸调令,成了漕河镇大河口卫生所的所长。其时,改革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些人经不住钱的诱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化了。胡佳庆牢记着入党时的诺言,抱定一个信念,恪守职业道德,做一个人民信得过的白衣使者!有一天晚上,附近村子8个村民打农药中毒,被人急送到卫生所。胡佳庆竭力抢救,使其全部脱险。一夜没有合眼,他不收夜班费;为病人擦身,他不收服务费……面对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胡佳庆也像对待亲人那样尽力治疗。三渡乡杨旦村有个名叫“张志仁”的残废军人,儿子突发急病,夫妇俩抱着孩子赶到卫生所。胡佳庆二话没语,全力抢救。因为所里缺医疗器材,他又连夜帮忙送孩子上县医院,一步不停地帮病人挂号,喊医生,准备床位。孩子得救了,胡佳庆又是一宿没睡,孩子的父母亲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胡医生啊,您对我们这样好,我拿什么感谢您呢?”“不用谢的,很平常的事情嘛!”胡佳庆这样说。

  八里湖双沟有家姓叶的特困农户,男人是瞎子,女人是瘫子,家中还有一个年近八旬的母亲。这对残疾人夫妇未满周岁的独生儿子患中毒性痢疾,严重脱水,生命垂危。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找到胡佳庆的门诊部。看到瘦得皮包骨头的婴儿,胡医生难过得差点掉下了眼泪。他小心地接过孩子,搂在怀里进行诊治。经及时治疗,婴儿脱离了危险。为了帮助病人克服经济困难,他免收医药费,并为孩子捐款捐衣。在他的带动下,门诊部的全体职工都加入了救助行列。

  十几年来,胡佳庆免费诊治的病人1000余例,减免收费5000余元,赊欠药费近万元……

  胡佳庆,你以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千万个白衣使者合成了生命的绿洲,高高地托起了生命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