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故里科学之光篇(一)-蕲艾网-中国蕲艾产业官方网站-

来源:    作者:admin
  李时珍,1518年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求学于蕲州崇正书院、蕲州世代书香之家顾家私塾,师从著名理学家顾问。14岁中秀才, 23岁随其父学医, 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又被推荐到太医院,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58年,还乡创立东壁堂,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1578年,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1593去世。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失传。

  1956年郭沫若为李时珍墓题词: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类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由此,医圣之名传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