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蕲州自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573)得名以来,已经1400多年了。千年蕲州,或州或府或路,历来是长江中游北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里,有举世公认的“蕲州四宝”:蕲蛇、蕲龟、蕲竹,蕲艾,自唐以来历代为朝中贡品;这里,有一条文明中外的博士街:据1985年统计,仅600米长的东长街就有300多位中外闻名的教授和专家、博士。然而,千年古镇蕲州对世人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引人为骄傲的是她竖起了两座丰碑:一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一是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吴承恩和他的《西游记》。
李时珍,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家世业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深感医术事关人命,责任重大,而与医有关的多种旧“本草”中,分类失宜、解释混乱,甚至以假乱真,造成病患者不必要的死亡,他决心对历代“本草”做一系统的整理和补充,去伪存真,以救死扶伤。后因治愈了楚王(建府武昌)儿子的病,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兼良医所,不久又被推荐到朝廷太医院,并任院判。大约在隆庆年间(1569年前后)辞官回乡,编修《本草纲目》,历经27年,巨著始成,全书52卷,约190万字,收藏药物1897种,分16部60类,并绘描药物图数百幅。《本草纲目》现已译成日文、朝文、英文、拉丁文等十几种文字出版,列为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他的传说也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时珍也被公认为世界十大著名科学家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1569年前后李时珍从太医院辞职回到蕲州时,江淮才子吴承恩也来到了蕲州。吴承恩,江苏淮安人,虽才气横溢而不得志,直到60多岁才做了个浙江长兴县丞,主管粮草马匹,是个“弼马温”的官,而且仅在一年后又被诬入狱。冤狱平反,改任建在蕲州的第六代荆王朱翊钜手下纪善(文书)。这是隆庆二年(1568)的事。纪善是一闲职,他有充足的时间到蕲州辖地去采访民间素材并从事《西游记》的创作。《西游记》中玉华县、朱紫国便是以蕲州和荆王府为背景取材的,其它章回的许多情节也是来自蕲州的民间故事和风土民俗。吴承恩是隆庆四年(1570)才告老还乡回淮安的,他的《西游记》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
就这样,吴承恩和李时珍在蕲州有一年多的时间。吴承恩是荆王府的纪善,同时又是荆王府三个小王子的老师,自是荆王府的座上宾: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就是荆王府的太医,李时珍成名后荆王府十分“重之”,给楚王儿子治病的事就是荆王力荐李时珍的,李时珍自是荆王府的座上宾。于是,李时珍和吴承恩,一代医圣和一代神圣,他们在蕲州自然成了朋友。有专家考证:吴承恩身体很差,而且在他生平中从未学过医亦不懂医,可在他的《西游记》中却多次出现治病和用药的情节又是十分的“在行”,而且告老还乡后恰逢淮安瘟疫流行,吴承恩开方救治了不少病人,他自己也活到了80多岁,这些都得力于他与李时珍的交往。
古镇蕲州,同时竖起两座丰碑,则为古镇蕲州增添了无限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