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本草纲目》篇

来源:蕲春网    作者:admin
  医圣《本草纲目》篇一

  《本草纲目》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本草纲目》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集大成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首先体现在它的问世标志着炼丹时代的终结和医药时代的开始,这是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划时代的一笔。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源于长生不老的神话故事,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并在历史进程中,一度控制着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到了大唐,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坚决反对炼制“长寿金丹”,并抵制“道士”“方士”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炼丹行为。李时珍能辩证地对待炼丹术,他一边反对与抵制其欺骗性与宗教迷信色彩,一边又慎重地吸取并总结了古代“方士”们一代代累积下来的有用知识。这些知识李时珍经过进一步论证,便形成了《本草纲目》中矿物药的部分。他详细记述了217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矿物质药物,并对这些金属及矿物质在治疗疾病上的功效以及人体保健上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李时珍在当时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科学发达的当今,仍有不少还是未解之谜。我们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他对于“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卓越贡献。应该说,我国在对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研究方面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虽然当时的研究者并没有提出“微量元素”这个概念,但在《本草纲目》这部不朽的巨著之中,突出地反映了古人在“微量元素与健康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这些研究成果像中国很多研究发现一样,没能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导致“微量元素与健康”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历时30年才成书问世,书中内容是对以前的诸家本草专著和历代社会用药经验的总结,也有对以前本草专著的误处进行的纠正,其内容广泛,论述博而不繁。该书对药物的分类法采用了科学的自然分类法。这在药物分类方面是一大进步。同时它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的知识,是一本具有综合价值的书籍。

  医圣《本草纲目》篇二

  时珍与本草纲目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四百多年前,正是李时珍的出现让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攀上了高峰,因为其卓越贡献,李时珍及其成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李时珍在传统中医药学领域里无疑是伟大的,其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李时珍毕生医药实践经验,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1518)年,卒于万历二十一(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蓟州(今天的湖北省蓟春县)人。在李时珍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社会已经不复大唐盛世的繁华,国家经常遭受内部动乱和外族侵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整个封建社会正日益走向衰落。

  封建社会虽然正趋于没落,但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反而日益巩固,医生在当时被认为是三教九流中的”中九流”,社会地位很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李时珍虽然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其父李言闻,号月池,也是一位在地方上享有很高口碑的乡间医生,医术高明,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敬重,但李时珍的父亲并不希望李时珍继承衣钵,而是鼓励李时珍走升官扬名的科举道路,以摆脱家族没有功名的处境,从而光大门庭。

  李时珍少年时听从父亲教诲专心于考取功名之路,但到1551年,李时珍三十三岁时,他告别科举道路,决心学医。这期间,李时珍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不断学习,结合实践提高自己的医术。对于李寸珍的刻苦好学,后人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意思是他十来年除埋头钻研医药书籍,给父老乡亲医病外,没有离开过家乡。正是这段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才为他以后修撰《本草纲目》打好了基础。

  所以,《本草纲目》毫无疑问是李时珍在浩瀚的医药学典籍之海中刻苦钻研,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思考而取得的卓越科学成果。这一段撰写历程,共计一十七年之长。李时珍将毕生的所思、所学、所行都凝聚在《本草纲目》之中。

  这样一本凝聚了当时最伟大的医药学家毕生所学之精华的医学巨著,其内容不可谓不浩瀚,是中国16世纪的药学成就之大成,在历史、语言文字、植物、动物、地理、冶金、矿物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具体观其内容,《本草纲目》作为一本药学巨典,全书共记述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这些药物又被分成60类。另有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其中,关于中药,又划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在论述动植物药时,涉及动植物药的生态、生长环境、培植繁育方法等;在论述矿物药时涉及矿物药的特性及采制手段等,还包括大量有关矿冶学知识、生物学,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如此丰富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药物学知识,除了药物记载,李时珍结合其行医实践,在记录药物学的同时,又处处结合医论,因此,《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成为历代走向中医学、中药学研究之路的必读书。

  其实,李时珍著的医学著作远不只有《本草纲目》这一部。但其他的著作多数没能完整地流传至今,比如《奇经八脉考》《名门考》等。当然也有能够保存下来的,如《濒湖集简方》,汇集了李时珍多年寻方问药而收集起来的民间单方、验方,并作为《本草纲目》的“附方”部分保存下来。

  在中国传统医药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李时珍,当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评价道,“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说,“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及其心血之作《本草纲目》,不但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医药学方面的珍贵知识,更给当今的医学界人士以启示: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学,应该批判地继承其精髓,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打开中国医学发展的新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李时珍在当时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科学发达的当今,仍有不少还是未解之谜。我们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他对于“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卓越贡献。应该说,我国在对微量元素与健康学的研究方面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虽然当时的研究者并没有提出“微量元素”这个概念,但在《本草纲目》这部不朽的巨著之中,突出地反映了古人在“微量元素与健康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这些研究成果像中国很多研究发现一样,没能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导致“微量元素与健康”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历时30年才成书问世,书中内容是对以前的诸家本草专著和历代社会用药经验的总结,也有对以前本草专著的误处进行的纠正,其内容广泛,论述博而不繁。该书对药物的分类法采用了科学的自然分类法。这在药物分类方面是一大进步。同时它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的知识,是一本具有综合价值的书籍。

  医圣《本草纲目》篇三

  《本草纲目》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在东方,《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最早流入日本和朝鲜。之后,越南、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引进。由于这些国家受中国医学药学影响较大,《本草纲目》是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学习、翻译的。在这种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日本、朝鲜的医药界都受到此著作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本草纲目》出版不到20年,就已受到朝野重视。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学者林罗山(林道春)从长崎得到《本草纲目》(可能是江西本),将其献与幕府首脑(君主)德川家康。幕府首脑得此书后,异常宝贵,常置幕府座右备查,日人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后来,日本医药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又得《本草纲目》金陵版珍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政府,至今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朝鲜,《本草纲目》流传的时间不比日本晚多久。正式见于历史记载是李朝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18世纪20年代以后,《本草纲目》成为朝鲜医药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引用和依撒本草纲目》的内容而编撰的朝鲜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精华》,《广济秘方》(李景华),《济众新编》(康命吉),《附方便览》(黄度渊)等。它们都是把《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宝典加以研究的。19世纪朝鲜学者徐有渠大量引用《本草纲目》中的有关资料,编撰了《林园经济十六志》一书,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经济和博物学的巨著。

  《本草纲目》是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驻华使馆人员传入西方的,比在东方传播的时间要晚一些。它在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价值,也同在日本、朝鲜有所不同。因为西方医学有着同中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方人那时还对中医中药缺乏正确认识,《本草纲目》没有受到重视。在当时,他们所感兴趣的首先是它在矿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广博资料。

  《本草纲目》最初引起西方重视的是其内容中的金石部。1732年,在华的法国传教士范德蒙德从金石部摘译了有关资料,连同部分矿物标本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这份译稿在19世纪末,由法国学者整理题为《中国之石》而发表于《古今之石》一书中。

  欧洲人真正重视《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是在法国学者、传教士巴多明、汤执中等向法国科学界介绍此书的全部内容之后开始的。其重要标志是1735年《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巨著,它的第三卷题名节录《本草纲目》。这虽是一个法文节译本,但实际上是欧洲人最初所了解的《本草纲目》的概貌。正是由于此系列书籍的出世,让欧洲人大为惊奇,后来陆续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被多国收藏。《本草纲目》的内容也日益为更多的外国学者所了解,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本草纲目》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传播,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领域涉及医药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诸多方面。西方研究者们不禁感叹《本草纲目》的大与全,更惊叹的是,在16世纪的中国,既没有掌握西方科学赖以发达的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也完全没有接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却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难怪著名科技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高度称赞李时珍的成就。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医学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医圣《本草纲目》篇四

  本草”的起源与“纲目”的含义

  

 

  “本草”在我国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而其起源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的时代。而“本草”也是从传说故事中走出来,作为中药或中药学的代名词存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医药学文化中。

  细说“本草”还应回溯至其最初产生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只能使用极其粗糙的石质或骨质的工具,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制约下,果腹的食物也主要以采集来的野果、植物的种子以及从土地里掘出的植物根茎为主。因为认识能力有限,在以植物为生的时代里,人类经常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从而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昏迷等各种不良后果产生,严重的甚至引起死亡。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误食有毒植物的经历中,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又通过一代代人的尝试,人们终于熟悉了不少植物的性能,认识到自然界中哪些植物是适合人类食用的,食用这些植物能对人体有哪些益处;而哪些植物食用后对人体是有害的。并在不断的尝试中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愈人体疾病的植物,也就是在这些尝试与经验的积累中,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蕴藏的一大宝藏——药草。我国古代最先对治病之“药”的认识是植物药,即草药。而动物药乃至矿物药,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视野和经验的不断扩大而逐渐产生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药的范围也在随之扩大。从流传至今的各种古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药学从最初的分篇分章的零散介绍到最后形成一部统一的医药学巨著这一发展脉络。早在《周礼·天宫》中就记载有“五药”,此书中的“五药”具体是指草、木、虫、石、谷这五类药物。在《诗经》《山海经》中也介绍到了多种药物的名称,尤其是这部极具神话色彩的地理学书籍——《山海经》,对药物的记载多达一百多种,在这一百多种药物中又涉及有植物、动物、矿石等,更有关于不少药物食、服、浴、佩戴、涂抹等不同用法的叙述。而在《礼记》一书中,还记载有在孟夏月“聚蓄百药”,这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药物知识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当药物知识不断地积累升华后,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对各个时代的药物知识加以总结,从而整理出了一部关于用药经验和记录药物形态性状的专门著作,《本草》也就诞生了。

  而对于纲目的含义,在近现代科学生物的分类中也有“纲”和“目”。享有盛名的瑞典分类学家和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制定出的关于生物分类的方法以及分类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生物科学的分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源于林奈的分类系统,现在已产生了一套统一的生物分类规定:即将生物分为7个等级。这7个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排列最高阶的“界”包含有多个“门”,而“门”中又包含有多个“纲”,依此类推,一直到排列最低阶的种。这七个等级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分门别类地安排在其中,各有各的固定位置。例如,人类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无论“本草”还是“纲目”都是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凝练出来的,在其字面意思之后,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科。关于“本草”的释义,贯穿于整个中药的发展。在后世用药行医治病的医疗实践中,数百种经过加工制作用于临床的药物终于产生了。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单独用来治疗某一种疾病,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由此中国传统的医药方法随之产生。与西方的医药方法相区别,中国传统的医药方法被通称“中医”或者“中药”。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除了临床常用的种类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极具医疗功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草药”。当今社会,虽然西医在医学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但随着西医中无法克服的各种局限的暴露,中药草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医药学界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医圣《本草纲目》篇五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但《本草纲目》既不能被框定在现代“百科全书”的定义内,也不能称作古代的类书。那么,何以将其称为百科全书呢?

  《本草纲目》因其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极其丰富的医学、药学知识外,还包括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自然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因此,对于《本草纲目》一书,医学家可以学习书籍中蕴含的丰富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医学知识,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生产者在读这本书时,也可以学到本领域的大量知识,这也就是《本草纲目》作为百科全书的意义所在。

  作为“1596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无论从其论述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我国药物学的一本传世巨著。该书成于1578年,但直至李时珍死后的第三年才被大量出版。全书共分为52卷,总计100多万字,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00多种,配有绘图1100多幅。除此以外,《本草纲目》还附录有大量的药方。

  具体看《本草纲目》的内容,可知其最大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药物的分类上,一改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本草纲目》采取的是一种依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的更为科学的分类方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下,药物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在这三类的基础上又加以细分。其中关于植物药一类,根据不同植物的形态、生长的环境及其性能区分为5部。而关于动物药一类,共记载了462种动物,其数目达到了该髂记载的药物品种总数的24.4%,不但详细记载了各种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更是对它们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关于矿物药一类,共记载矿物265种,虽不及植物药和动物药的种类之多,但也占据该书药物品种总数的14%。内容包括关于矿物的名称、形态、性质、分布范围、作用、鉴别方法以及如何找矿、开采矿石并进一步冶炼的方法等详细的探讨。《本草纲目》对药物的三分法,其科学性在于该分类法按自然演化的系统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机到有机,这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制订的科学分类方法与原则要早200年。

  其次,《本草纲目》的成就在于其对药物学知识总结的全面性,在这一方面,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本草药物学家。对药物学知识的全面总结,深刻阐述,极大地扩充了传统医药学的内容,大大丰富中国古典药物学的知识宝库。

  最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其对天文、气象、化学、地质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此外,《本草纲目》在人文社科方面,如对历史学、文字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和训诂学等的研究也做出了一定贡献。李时珍广收博采,亲历实践,用其毕生心血铸成此书,才成就了中国古典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巨作。